产教融合孵化的“南洋总裁”
南洋学院一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加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增强人才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能力、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了落实工作责任,学校成立校、院两级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鲁加升亲自担任学校校企合作委员会主任,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主任,在教务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由分管副处长担任办公室主任,下设专职管理人员2名。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方案的指导与审核,对于二级学院提出的目标合作企业进行把关,促成校企合作,统计各专业各学院校企合作情况并进行分析,定期向上级汇报并提出合理建议,起草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并落实执行。各二级学院院长是校企合作第一责任人,各二级学院也设有产教融合工作管理小组,院长担任组长,成员由二级学院副院长或院长助理、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由于建设了较为合理的管理机构体系,产教融合得以深化,校企合作全面开展,在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组织实施、制定政策、资金保障、改革创新、开辟新路、牵线搭桥等方面,得到有力的组织保障。做到全校一盘棋,充分发挥了各个部门的资源优势来开展校企合作,使项目成熟一个推进一个。
为了顺利推进项目建设,学校制定出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以《关于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若干意见》作为产教融合纲领性指导文件,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方面,结合南洋学院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九种合作模式: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内创作基地;建立企业职工培训基地;共建现代学徒制、二元制专业;科普体验与培训基地;技能证书培训与考试;承办各级专业技能大赛;共建产业学院或订单班;共建其他合作模式。
文件的主导方向紧密跟踪职业教育的风向标,为各二级学院的组织落实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并在专业建设上实施“五个一”工程。
一师一优课——每个学期,一位教师创建一门优质课程;
一师一成果——每学年,一位教师创建一项教学成果;
一师一竞赛——一位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一项竞赛;
一师一优企——一位教师联系、对接一个行业内优秀或知名企业;
一群一社团——一个专业群组建、联系指导一个社团。
其中,“一师一优企”对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育人模式,鼓励每位专业教师联系对接多家企业,尤其是与业界知名企业的合作联系,促进教学效果的显现与提升起到了极大的助力作用。形成了广大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引进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作品)题目,指导学生团队完成参与或承担的企业项目,请企业来校诊断评价、参与专业教学大纲修订或来校施教、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产教融合的良好态势。
同时,又以《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考核指标》为依托,对各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制定《厦门南洋学院专业(群) 对接产业和骨干企业调查表》《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签约项目审批表》《签约协议范本》等进行规范约束,使校企合作工作日趋走上科学、合理、规范的轨道,为校企合作管理工作上升到新的台阶制定了具体的目标,推动了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的整体发展。
2014年4月11日,学校正式建设可同时容纳6000多名学生上实验实训课的新实训中心大楼,新实训大楼公共综合实验实训室和供各专业使用的共100间实训室,历时两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共包括9个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含两个中央财政支持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和76个专业实训室,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使校内实验实训教学面积接近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5000万元。学校的实验实训设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2016年5月,外国语旅游学院空中乘务综合模拟舱投入使用,南洋学院科研实验实训大楼正式投入使用。相关实训、研发设备陆续购置、安装、搬迁、入驻,科研实验条件和实践教学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科研实验实训大楼作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等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将专业特色与行业本色紧密结合。既着眼于多功能开发,又着力于多形式建设;既满足了日常实训教学研究,又能有效开展对外技术合作与服务。比如,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与企业合作建设“校中厂”,对内实践实训,对外接收订单,开展设计、加工生产,打造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典型;经济管理学院橱柜专业实训室,由橱柜行业企业提供设计、设备和理念,建设橱柜生产车间,打造橱柜设计、橱柜制造、橱柜营销生产链;机电工程学院与厦门斯玛特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三维创客南洋创业孵化基地”,工业机器人专业与中信重工开诚特种装备公司和徐州鑫种机器人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生产消防机器人,已达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这些创新、长效、富有专业特色的合作模式为南洋学院“三元办学”的深度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实力的竞争,综合实力增强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外在表现就在于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评估,创业率无疑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一次超常规检验和向全社会公告的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强有力的佐证。
在三创精神的激励下,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南洋学院学生以卓越的个人能力和创造创新意识,很快就在厦门乃至全国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片天地,逐渐形成了“南洋派”经济圈,大家在各自领域开拓进取的同时,又注重团结精神,相互协作,相互扶持,迅猛发展,而南洋学院作为他们的大本营,成为他们勇闯前行的坚实后盾。创业者在成功后也心怀感恩,纷纷回馈学校,形成了学校扶持—学生创业—学生回馈—帮扶带动的良性循环,使得创业率和成功率不断上升,造就“南洋总裁”的可复制经验。
2004年毕业的郑智勇,作为第一个拿到南洋学院“大学生创业基金”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坚持勤工助学,从跑业务起步,毕业后很快确立了创业方向,设立慧赢传媒公司。如今慧赢传媒公司已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成为福建省在该中心挂牌的首家文化传媒企业。南洋学院十周年校庆时,为反哺母校,他向南洋学院捐赠100万元设立“慧赢教育创业基金”,支持母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创业良性循环带了一个好头。
我校校友李彬创立的好慷菲律宾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5年毕业的李彬,毕业后运用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开始了“互联网+”创业,开设了“互联网+家政服务”公司,他将公司总部设在了上海,目前在厦门等30多个城市设立了分公司,年产值超过了十亿元,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行业龙头企业。
我校校友吴炳辉毕业后获得学校100万元创业基金资助,其创业公司“冠军照明”如今年产值超亿元,已成为全国照明行业十大创新品牌
2007年毕业的吴炳辉,放弃舒适的就业岗位,自主创业,以独到的眼光和强烈的事业心,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多家公司。几经辗转尝试选择,他最终确定了LED照明作为自己的事业。现在他的公司不仅设有自己的研发中心,而且公司纵贯闽粤两地,总部设在厦门,产品畅销全国,年产值近亿元。
2015年,在毕业设计展上,艺术设计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毕业生王健勇和李帅共同创作的一组名为“厦门旅游纪念主题矿泉水”的毕业设计作品,获得厦门市华润简味食品公司百万元创业投资,成为当年厦门高校毕业生中的焦点人物,被新闻媒体争相报道。“高职毕业生,还没毕业就获得创业投资。”一时成为南洋学院学生创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与企业沟通交往能力的有力证明。
当前,南洋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创业率超过10%,是全国高校平均创业率的近五倍,仅2003 届南洋学院第一届国贸班的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就达到近50%。“南洋总裁”与南洋学院一起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奇迹,一次又一次地缔造南洋神话。他们以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后来的南洋学子更加努力地践行“天天向上”的南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