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型特色
与传统大学相比,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是一所与信息网络技术同生共长的新兴高校,以建设一所“不一样的大学”为目标,着力打造“创新型、创业型、开放型”办学特色,重点培养长于创意、创新、创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创新教育、开放办学作出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2012年起,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学校正式提出、确立并着力打造创新型、创业型、开放型“三型”办学特色,对学校基础建设、行政管理、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等软硬件进行多方面有针对性地布局、施策。
南洋学院在推行大部制创新行政管理的同时,实行全员竞聘制度。校级领导以下的所有行政管理和教学人员(包括后勤人员)每三年开展一次“全员竞聘”。通过“定岗定编、自愿报名、组织审查、参加竞争、群众评议、公示反馈、择优录用”等程序,最终确定各岗位的录用人员。竞聘过程中,不论资格,无论亲疏,“能者上、庸者下”,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每年召开“双代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事关学校发展重大问题、改革方案、规章制度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通过双代会开放讨论、审议通过。
在创新教学管理上,积极构建“四有”好老师培养体系,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搭建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培训、学术交流、教学改革与研究平台,促进教师发展;开展“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实施“南洋学者计划”;实施教师发展“五阶梯”,即教坛新秀、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南洋学者,每个阶梯培育期为三年,三年培养期考核合格后自动进行下一个阶梯的培养;在二级学院推行企业高管或高级人才兼职副院长制度,参与制订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参与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与行业企业共建“高水平特种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产学研用厦门基地”、电影产业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橱柜学院、无人机学院、凤凰传媒学院等多个产业学院;实施红专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紧抓管理和教师制度的基础上,学校强调培养外向型(会外语、懂外事、懂外贸、懂外交礼仪、知晓国内外形势)、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多元化,适应多岗位工作)、应用型(学好书本知识,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三型人才”。为达此目的和要求,学生勤工助学的先后顺序和单位类别大有讲究:先要到四星级、五星级酒店餐厅当服务生,培养服务精神,熏陶职场氛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到大商场或广告公司当营销员,训练听说能力,增强市场意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再到与自己所学专业或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接近的岗位工作。
通过长期的狠抓落实,南洋学院“三型”特色建设成效显著,“三创”基础得到有力夯实,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申报项目屡创新高,学校创客家园被评为“福建省众创空间”,新华社厦门创客大学落地学校,学校涌现出一批毕业即成功创业的创业明星,如学生创办的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家政”公司,引领家政行业走上“互联网+”道路,其标准化服务助推规模化发展,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勤工助学模式被广泛推广,学校首创的勤工助学模式被复制到许多高校,已成为厦门企业的一种临时用工模式和厦门市高校的勤工助学模式,也成为南洋学子的就业门路和创业捷径。不少毕业生通过勤工助学,提前实现角色转换,为工作就业打通一条便捷之路。尤其是学校做到了只要学生申请,就能够保证为每一个学生随时提供晚上、节假日、寒暑假兼职工作的勤工助学的岗位。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鲁加升以实际办学行动将“教”与“育”二者科学融为一体,以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市场,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机制灵活的特点,走出“三型”特色办学之路。南洋将继续总结和探索创新教育和特色化办学道路,提高其可复制性,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