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建翔安新校区
南洋学院经过四年的迅猛发展,在教学改革、专业影响力、内部管理、校园氛围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然而,以南洋学院为典型代表的所有民办高校,都仍然面临着“不被大众认可”的被低估窘境。鲁加升根据这一现状和切身感受,对中国民办高校面临的问题做了细致地分析,他认为:中国民办高校是在完整的公办高等教育体系之外发展起来的,虽然在法律层面,国家给予公办、民办高校平等的法律地位,但在运行和实践过程中,公平、规范的政策环境依然没有建立起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许多运行机制并没有得到法律和政策的保障。其次,从生源角度来说,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有一种“另眼相看”的误解,人们普遍认为民办高校都是那些落榜的学生上的学校,因此生源质量低,学生素质差。尽管以南洋学院为代表的民办高校在发展规模效益的同时,侧重于质量内涵发展战略,并以超高的就业率向社会证明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技能,但在社会转型期间,倾向于看短期和外部成绩的社会大众,仍然对民办高校学生存在着偏见,而在这一基础上,同样也对民办高校冠以“营利”的有色认识,而忽略了其公益事业的办学根本,从而对其办学水平仍存质疑。另外,随着民办高校的崛起,民办高校本身出现了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个别民办教育的投资者急功近利,注重经济效益,对教育投入较少,不注重学校的长远发展,导致了一部分优秀的民办高校的成绩被拉低。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民办教育的社会形象。
基于这一思考,鲁加升在行政工作之余,撰写了《质量是民办教育的生命之源》一文,发表后在民办高校界引起强烈反响。鲁加升认为,在未来几年,中国民办学校在数量上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随着学校数量的增多,民办学校不可避免要遇到更激烈的竞争,既有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有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争夺生源方面,但是从根本上看是教育质量的竞争。“只有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和保证民办教育质量,才能进一步缩小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之间的差距。”而要想纠正社会偏见,得到社会承认,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保证教育质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民办教育才能真正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鲁加升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现状,他觉得只有奋力提升南洋学院的各项办学指标,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与人才,形成良性循环,只有将南洋学院脱颖于鱼目混杂的普通民办高校泥潭,才能清者自清,才能以特色和综合办学实力向社会证明南洋学院的非同凡响。因此,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稳步发展后,鲁加升便开始思考南洋学院资源整合、转型提升的下一步计划,他将目光从厦门岛内转向了岛外的广阔区域。经过多方奔走和洽谈,2004年9月9日,在第八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鲁加升代表南洋学院与厦门市翔安区政府正式签约,拿到在政府大学城划拨的规划用地600亩,南洋学院正式开启了新校园的实质性设计、筹建计划。
重起炉灶,盖一所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的一流大学校园对刚刚站稳脚步的南洋学院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涉及人力资源的调配、与政府部门的衔接、与被征地农民的协商以及天文数字一般的周转资金,这让鲁加升仿佛再一次回到了南洋学院初创时的艰难和困境之中。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政府虽然批了规划用地,但要将地拿到学校自己手里,才能进行前期建设,而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又十分艰难。鲁加升立即着手成立“南洋学院新校基建办公室”,专门负责建校事宜。但征地问题依然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从2002年开始,在南洋学院立足发展的过程中,在鲁加升的帮助下,鲁加升的姐弟妹妹们,除老三鲁加坤从部队转业后在睢宁县城上班之外,其余五个都陆续来厦门创业发展,各自的事业也都刚刚起步。不幸的是,鲁加坤在做完脑部手术十年后,病情恶化,最终撒手人寰。鲁加升与大家一同回家料理大弟弟的后事。大弟弟的过世,令鲁加升悲痛欲绝,他一面沉浸在无限的哀痛中,一面还要管理南洋学院的日常运行,还要为新校区的筹建多方奔走,这就像是宿命,在鲁加升的人生中,每遇大事,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更大的艰难与他不期而遇,命运从来都是在他最艰难的时候雪上加霜,而鲜有锦上添花。但饱经风雨的鲁加升,仍然以他坚强的臂膀,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和南洋学院转型期间的困顿,他知道,每一次负重前行,都是命运对他的考验,也是他所必须经历的挫败,接受这一切,而不屈服于这一切,才是人生拼搏的要义。在鲁加升的帮助下,鲁加坤的儿子鲁威初中毕业后先读完南洋学院再参军,复转后又回到厦门创业。鲁加升以一己之力尽可能地帮助每一个人,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每一个小辈,他的和善、仁爱也得到了小辈们的敬重和尊崇。鲁加升的为人处世之法,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