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芳华 | 第十二期《筹备厦门南洋学院》

发布时间:2025-05-24 供稿: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分享至:

筹备厦门南洋学院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持道义修身平天下,而小人却向来唯利是图。鲁加升在商海沉浮多年,他谨遵“万事莫贵于义”的墨子之说,以“兼相爱,交相利”的君子大义坦诚地对待每一个人,他认为人活着并不能以拥有财富的多少来衡量其价值,也不能以金钱的得失来判断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他以宽阔的胸怀接纳朋友,以仁爱感动他人。即使是那些伤害过他的人,他也一一原谅,他并不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与见利忘义之人的纠缠上,他说:“与其去憎恨,倒不如去感化。”因而,他的朋友们都愿意相信他——相信他的智慧,相信他的善良,相信他的宽容之心,而后来者也愿意与他一起,追逐梦想。


 1999年秋,鲁加升将自己酝酿多年的“创办一所不一样的大学”的设想与好友张宏商量,张宏是鲁加升最为要好的朋友之一,既是西工大的校友(张宏比鲁加升迟一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系),又是曾经在西工大团委时的同事,鲁加升初到厦门技术创新联合公司时,张宏还在万国公司,和鲁加升同在厦门湖光大厦18楼上班,两人时常促膝常谈,关系甚密。张宏极具国际视野,做事高瞻远瞩,思想理念超前,他认为办学一事的可操作性很强,他表示当竭尽全力给予支持,这让鲁加升信心大增。

 然而,现实的问题还是摆在了鲁加升面前——此时鲁加升的全部资金只有30万元,这在很多人看来,要想创办一所引领全国的民办大学,无异于痴人说梦、异想天开。鲁加升深知,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为的紧要时刻,唯有四两拨千斤,“兼相爱,交相利”,邀请有识之士,共襄盛举,才能撬动这块盘踞于他心中日久的巨石——而他明显感觉到这块巨石已经开始松动了。

 随后,鲁加升利用业余时间,对之前的可行性报告作了重大调整与修改,同时又积极寻找理想的创校支持者与合作人。第一个参与进来的人是原在厦门政府部门工作的潘恒曦。潘恒曦与鲁加升是西工大的校友,他研究生毕业后来厦门工作,是鲁加升的知己好友,鲁加升酝酿办学之初,就和潘恒曦做过探讨,潘恒曦对这一项目的前景十分看好,也对此事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当鲁加升将办学付诸行动之时,他率先参与进来,成为鲁加升在创校之初最为得力的帮手和助推者。第二个参与进来的人是曾与鲁加升一起在肯德电子有限公司工作的好友向南。基于多年的合作共处,向南对鲁加升无比信任,也相信他有成大事的能力,他立即同意在肯德公司腾出一间办公室来作为创校筹备委员会专用办公室。

 1999年11月1日,“厦门南洋学院”筹建处正式在厦门凌志大厦9层B座挂牌启动。

 项目定下来了,牌子也竖起来了,鲁加升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创办工作中来,他一面与厦门市教育局和福建省教育厅联系对接申报建校所需的各种材料,一面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并筹措资金。他又回到了当初做石材生意时当业务员的那种紧张而又忙碌的生活状态中来,每天天还未亮就动身,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披星戴月,晚上到了家还要加班梳理材料和准备第二天的行程,常常工作到深夜。

 那段时间他时常失眠,38岁的鲁加升站在人生新的起点上,年龄已不允许他可以像30岁之前那样接受失败之锤的锻打——在经历了多次的人生沉浮后,他已经变得更加沉稳而睿智,他几乎是孤注一掷,他那么相信自己所选的道路,所以他不允许自己有任何闪失。他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为今天奋力一搏的储备上,他无暇驻足观望,也没有勇气放慢奔跑前行的脚步。

 鲁加升一个接一个地拜访了他熟悉和了解的有识之士,甚至找到了许多身在国外的企业家和学者精英,他们一开始都对鲁加升的项目和方案颇感兴趣,但在真正接触后,他们还是犹豫了,这当然与他们所在的行业和投资兴趣有关,同时也与很多人的眼界和胆识有关,对这样一个新生的宏大的事业,一些“功成名就”的社会精英内心仍然持有疑虑,他们虽然认可鲁加升所描述的发展前景,但很多人还是考虑到利益最大化,对这种偏重于“公益性”的项目深为担忧,“投资多而见效慢”并不是商人们所喜欢的经商之道,有人甚至认为鲁加升的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儒家情怀早已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脱节,他们说这是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一个现实的经济世界。鲁加升承认他们所言并非全无道理,但他始终坚信,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心存社会,给那些弱小者和失落者予以关爱和帮助,一个企业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仅仅是为了赚钱,那么一个企业的格局就会变得狭隘而无法做大做强。“这个社会有很多人做事并不是为了赚钱,但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他们的存在使这个社会更加美好。”他说。

 然而,还是会有人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个人就是南洋学院的创校校董之一、比鲁加升大一岁的青年女企业家赵小玲女士。赵小玲早年在西安一所中专当讲师,后来因为丈夫博士毕业来厦门发展,便随丈夫一起举家来厦门,彼时在厦门一家银行任职,她在和鲁加升深入交谈后,十分认可鲁加升的项目,并对鲁加升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很是赞同,再加之早年的教师生涯让她对教育事业心怀不舍,于是,她立即答应投资7.5万元。紧接着又有厦门青年国际合作交流中心的林志民及时跟进。林志民比鲁加升小两岁,早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任高级编辑,在记者圈颇有名气,彼时在厦门青年旅行社工作。赵、林二人的加入,让鲁加升彻底消除了筹备之初的后顾之忧。于是,鲁加升便立即与潘恒曦、向南二人商议,决定启动实施创校事宜,潘、向二人立即加入,成为创校校董,尤其是潘恒曦,拿出了10万元入股,他说:“既然是我们共同的事业,那就要全力以赴。”至此,创校由筹划进入到了实际操作阶段,他们一面整合资金,一面寻找最佳的合作人,一面开始寻找校舍。商议决定要在新世纪之初的9月如期开学。

 万事开头难,“破局”之后,想参与进来的人也随之多了起来,这时候鲁加升觉得,既然要办一所“不一样的大学”和“厦门真正的第一家由个人创办的民办高校”,要“引领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那就得有一个“高起点”的精英团队,用精英团队的智慧作为建校的根本支撑,“博采众家之长”,逐步建立健全学校的发展机制,打造学校与众不同的特色亮点,以团队的影响力作为学校的金字招牌。于是,在合作人的选择上,鲁加升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以投资为主转变了以考虑联合发起人影响力为主,他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了厦门之外,尤其是在国际上颇有建树的企业家和学者——他此时就对南洋学院10年、20年后的发展目标做了详细规划,他觉得“引领国内,与国际接轨”才是他心目中真正的南洋学院的未来之态。

 2000年初,一份由15位热心祖国教育事业的海内外知名企业家和学者组成的厦门南洋学院创校校董名单形成了,校董们分别是——

鲁加升,男,39岁,副教授,部级优秀教师,全国团十二大代表;

林志民,男,37岁,高级编辑,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青年企业家;

潘恒曦,男,34岁,工程师,工学硕士,青年企业家;

赵小玲,女,40岁,讲师,青年企业家;

向南,男,37岁,工程师,青年企业家;

张宏,男,36岁,副研究员,留法学者,青年企业家;

张博,男,36岁,律师,青年企业家;

黄沈滨,女,35岁,经济师,留澳学者,青年企业家;

张少剑,男,38岁,工学博士,留美,留新学者,美籍青年企业家;

李四海,男,37岁,研究员,工学博士,留加学者;

董纯利,男,37岁,工学硕士,留加学者,加拿大籍青年企业家;

曹树声,男,38岁,工学博士,留美学者,美籍青年企业家;

鲁政,男,37岁,高级工程师,青年企业家;

叶军君,男,39岁,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

谭春健,男,38岁,工学博士,青年企业家。

——这份名单,汇集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精英,成为南洋学院迅速创立的中流砥柱和智慧源泉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