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的春天
毋庸置疑,办学这条路要想走得更远,就得让别人跟着自己跑。自此,鲁加升开始对民办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在生源和就业两个端点做了详细的深入分析和跟踪,对全国几家民办高校进行调查和访问,他发现,在厦门创办高校,最大的优点便是能够借助经济特区这个平台,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而这对于内地民办高校来说是一个难点,另一个问题便是生源,鲁加升从进口石材的推销中得到启发:只有让自己焕发光彩,才能吸引众多的求学者纷至沓来。他想到了前期工作的艰难,但他仍然觉得大有可为。
事实上,由于鲁加升常年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关注,他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分析是精准而贴切的。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人推进,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和政府机构的精简人员政策的实施,导致国企和政府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接收大学生,于是,1996年后,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这就意味着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有了同等被认可的身份。民办高校的春天由此开启。
在经济方面,由于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极高,国家开始对过热的经济进行降温——经济软着陆。迪过1993—1996年国民经济“软着陆”的调控,通货膨胀率成功地从1994年的24.1%下降到1996年的8.3%,与此同时,经济增速也大大放缓,国内需求疲软。1998年11月,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建议中央扩大高校招生数量。汤敏指出: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振兴大业;教育作为老百姓最大的需求,扩招可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而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如果不进行高校扩招,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与年轻人竞争,就业形势更加紧张。汤敏的建议被中央采纳之后,中央很快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高校扩招计划。1999年,全国高校试点扩大招生规模——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只在8.5%左右,数以百万计的高中毕业生没有上大学的机会,而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国家改革的信号释放出来,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尽管此时,鲁加升尚没有完成创办一所民办高校所需的资金积累,但他认为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退——上天的恩赐稍纵即逝,唯有奋力一搏,才能实现理想。此时,他便不再犹豫,毅然地迈出了那筹谋多年但并不轻松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