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芳华 | 第八期《确立人生的航向》

发布时间:2025-04-26 供稿: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分享至:

确立人生的航向

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是国家航空工业部的下属公司,是以航空产品与技术进出口为核心业务的综合性大型国有企业,总部设在北京,旗下有10多个专业公司和地区公司,并有数十个驻外机构。厦门分公司当时名为厦门工贸中心(即现在的中航国际)。

鲁加升进入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厦门分公司后,成为党群工作部的一名一般工作人员,户口问题如期解决。党群工作部属于处级单位,主要与厦门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等机构对接,鲁加升在此期间还兼任了厦门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工作轻松而单调。像所有政府机构的普通干部一样,鲁加升在这个人人羡慕的央企每天按部就班,朝九晚五,除了完成一些上级安排的固定工作之外,他的时间变得充裕起来,一下子成了一个“闲人”。外面的世界异常精彩繁华,不甘平庸的人们整日在商海中奋勇搏击,厦门日新月异的变化让鲁加升又一次陷入了儿时那种久违的孤独之中,不出三个月,他便为自己隐隐担忧起来——他一眼就看穿了自己往后数十年的生活——这与他大学毕业,刚进入西工大上班的时候多么相像啊,鲁加升惊讶地发现,他经历了两次艰难的“选择”,竟然又回到了起点,这难道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他不由得懊悔焦虑起来。

轻松的工作氛围让鲁加升有了从容思考的时间,未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个问题一直在他耳边萦绕。两条路摆在了鲁加升面前:一条是利用这段空闲时间,继续求学,把在西工大未能完成的学业梦想重新捡起来;另一条是投身于商海,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商业路径。

由于对继续求学初心的渴望,鲁加升一直对潘懋元先生持续关注,这期间,他作为西工大代表参加了1989年10月18日由潘懋元先生主办的全国校际高教研究所(室)工作讨论会,集中阅读了潘懋元出版于1983年的《高等教育学讲座》和1986年西工大分发给中层干部的、出版于1984年的《高等教育学》两部专著。《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学讲座》的延续和深化,《高等教育学》是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著作,它的诞生为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一门新学科就此诞生。1986年,厦门大学获批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潘懋元成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科的博士生导师。198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以潘懋元为学科带头人的厦门大学高教所成为高等教育学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学科点。高等教育学的迅速确立和发展,让鲁加升深为震撼,他发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全国百花齐放,不但商品经济激流勇进,其他各行各业也势如破竹,奇迹一个又一个随之诞生。怀着对潘懋元先生的敬爱之情和对厦门大学的心之向往,鲁加升多次深入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在与大学生和大学老师的交谈中,他看到了与西工大完全不一样的大学氛围——改革创新已经深入了厦门的每一个角落,特区的大学也如经济一样,以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果断和勇气开拓改革,领跑全国。但鲁加升发现,公办高校已经无法满足于迅猛发展的经济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他从自己身上看到了这种弊端——以他所学的专业为例,本科毕业其实是对专业浅尝辄止,要想在这一行业有所建树,只有通过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学习才能达到,而当时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建设才刚刚处于萌发阶段,难以满足众多学子对继续深造的渴望。厦门作为经济特区,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来助推经济发展,而普通公办高校的毕业生毕业后,仍然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才能适应行业发展。对厦门来说,“特区经济实用型人才”才是厦门发展最迫切需要的人才力量。

其后,由于工作需要,鲁加升多次组织参与了厦门市的企业职工培训,他与自己的所思所想结合起来,就产生了一个念头:与其让自己再继续深造学习,不如带领更多的人成为“特区经济实用型人才”,这必将会为特区的飞速发展注入新的血液。这时候,全国范围内的行业精英人才培训班也已经崭露头角,这将是一片广阔而未及开拓的崭新领域。有一次,他在陈嘉庚的塑像前,就像受到了神启,突然有一个想法:何不索性自己办一所大学,就像先生一样,做一个改革的践行者。他被自己的这个想法吓了一跳,在当时,这无异于异想天开,但这一道闪电一旦划破天空,就必然会给大地留下一道深刻的印记。

人生的目标确立了,他为之振奋,摆在他面前的两条路合二为一:要实现理想,就得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支撑,所以,赚钱就成了他此刻必须做的事。

心中有了宏伟的念头,便什么也不顾及了。在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厦门公司的两年多时间里,鲁加升一边认认真真地上班,一边琢磨创业,其间他做过不少生意,有的是为了尝试,有的是为了赚钱,而有的也纯属于为朋友帮忙,广交人脉,虽没赚到什么大钱,却也时常有些闲钱入囊,做生意的门道也慢慢摸清了。

1992年初,鲁加升经大学同学鲁政介绍,与国家科委厦门技术创新联合公司总经理相识,总经理大鲁加升一岁,两人年纪相仿,甚是投缘,在得知鲁加升的境况后,便力劝鲁加升到创新公司来。此时的鲁加升早已一改往日的窘迫,虽然任工程师,但他还是觉得工作乏味而无趣,便“主动选择”,欣然受邀。5月,鲁加升进入厦门技术创新联合公司任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总经理助理),两个高学历、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在一起,工作自是顺心而积极向上。不久,鲁加升又任发展部经理,兼任万大实业联合公司副董事长。

在有了原始积累后,鲁加升便开始为家庭着想:弟弟妹妹们一个个都成年了,该成家的成家了,该工作的工作了,二弟弟鲁加超也如愿考上了大学,但除了大弟弟鲁加坤从部队复员后有了一份正式工作,其他人都发展得并不很理想,鲁加升便想着让他们都到厦门来寻求新的机遇。他想的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1992年,鲁加升与小弟弟鲁波在厦门市政府边上开了一家小酒楼,然而生意并不像之前预设的那样红火,不温不火地持续了一段时间,便只好关门了。1993年,鲁加升又帮助大妹妹鲁桂英在厦门商业城开了一家服装店,但很快就因为亏本也不得不回了老家。1994年,鲁加升与小舅子合开了一家贸易有限公司。还与台湾人合开了“泡沫红茶”特色快餐店,台湾人投资,但后来还是因为亏本而不了了之。尽管这些项目都没有大的起色,甚至还亏了钱,但鲁加升因此而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这为他日后自己创业奠定了基础。

1994年秋,鲁加升又兼任厦门技术创新联合公司旗下厦门万国投资贸易资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他用了短短5年时间,就从一个普通职员上升到了公司的一把手,这与他在西工大的工作历程大体相似。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他没有想到,命运之神会在这时候将他拽入了人生的低谷。

1995年初,鲁加升在万国公司全面拓展业务,由于投资公司的自由度相对宽松,鲁加升以他敏锐的市场嗅觉和严谨高效的执行力使公司经营力得到了迅猛提升。但就在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废寝忘食的时候,那蛰伏于身体之内的肾炎旧疾再次发作,他不得不停下工作第三次进入医院。

疾病给鲁加升带来了身体的痛苦,但每一次住院治疗,他都不虚度光阴。在整整一个月的住院期间,鲁加升在医院思考总结,“经济特区实用型人才”的培训计划再次清晰地跳了出来,鲁加升在对万国公司做了分析后,便思考万国可不可以做人才培训?于是,他便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病床上起草了“特区实用人才培训学院”可行性报告,心想等出院后就可以大展拳脚。

这时候,他发现自己的婚姻也出现了巨大的裂隙,两个都十分看重事业发展的人越走越远,在鲁加升身体恢复健康后,他们心平气和地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在疾病与婚姻的双重打击下,鲁加升根本来不及对他起草的“特区实用人才培训学院”可行性报告进行论证和实施。

同时,在单位,鲁加升因受人诬告而对工作心灰意冷。1996年初,鲁加升毅然再次下海,彻底结束了他体制内工作生涯,成了一个自由创业者。

辞职就意味着一切都得从头再来。1996年初,35岁的鲁加升在经历了年轻的繁华和挫败后,陷入了人生的低谷,而雪上加霜的是,在他辞职之前,他将自己的大部分积蓄借给了一个朋友创业,但因朋友创业失败,他7年来积累的资金付之东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加升在辞职时,将自己完全清零了。

一年多的变故太大,但鲁加升知道,在人生的重要关口,时间不允许他在无尽的颓丧中消耗自己,他必须奋勇抗争,中流击水,为寻找自己心中的灯塔而不懈向前。好在7年的国有企业工作经历令鲁加升在厦门商业圈拥有良好的口碑,在他茫然四顾的时候,好多朋友都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有的邀他到自己的公司担任总经理,有的找他合作创业,让他出任董事长,这让“一无所有”的鲁加升发现,他当下的处境原来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糕。

在长达7年的国企工作经历中,鲁加升做过业务经理,也做过公司总经理,在低处,他熟悉市场规律;在高处,他谙熟企业规划,他早已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厦门人,也完成了一个由高校处级干部到真正企业管理者的身份蜕变。

在经过一番思考后,鲁加升决定自主创业。这时候,他看到不断涌入的企业家和经济人才催生了厦门的全面发展,房地产行业正在迅速崛起,而建材市场恰恰是一个缺口,尤其是高档进口石材等建筑材料更是一种稀缺资源,鲁加升在对市场做了深入调查后,发现石材进口不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投入少、回报快、风险小。唯一艰难的是前期市场营销和信用证的开具,一旦做好品牌推广,就能在短期内回笼资金。曾经在东方科技公司做过推销员的鲁加升,对产品推销并不惧怕,他说:“只要能放下身段,有产品质量做保证,就不愁吃不到饭。”于是,鲁加升就和一个之前愿意与他合作的国企朋友联合成立了“厦门天巢建材发展有限公司”,主营进口石材和建材业务。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