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制
南洋学院总结并推广“六个坚持”治学方略: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坚持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创新,坚持以质量和特色取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坚持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坚持走现代化、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之路。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南洋学院创新推行“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勤工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二代升级版、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南洋化。在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把学生作为独立一元加入二元制,学校、企业、学生成为三元培养的主体,“师傅”“教师”“学生”三元教学,“学校”“企业”“学生”三元管理、三元评价,“全日制教学”“非全日制教学”“勤工助学”三元学制共存,弹性学制、可转化学分,课程体系由“学校”“企业”“第三方机构”三元建构,在产、学、研三元一体及工学交替中具体实施。学生毕业时取得毕业证书、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成果证书三元证书。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作为培养主体,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因而更加凸显以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为中心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学校积极开展校际交流合作,组织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外出调研学习,组织教师到境内外高校考察交流,向先进学校学习取经,开阔视野,提高办学治校水平。邀请国内双一流高校、国内著名高职院校和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到校讲学、交流。强化校政行企合作,截至目前,学校已与6个地方政府、3个行业协会、101家企业和社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培养教师和学生。接收中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增加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接收学生的专业实习、顶岗锻炼,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深化闽台交流合作,与中国台湾地区6所高校在服装设计、旅游酒店管理、物流管理、金融证券、模具设计与制造等7个专业开展联合培养试点,实行学生互派互培、教师互聘互访,有力地推动了闽台教育的交流合作。台湾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来校任教、参访、联谊或洽谈合作500余人次,学生赴台学习交流7批共百余人次。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发挥学校海外董事的优势,推动学校与国际教育接轨,现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的20余所院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
南洋学院在此基础上,设立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为主体架构的“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每位在校生在校期间都要有到3~5个企业勤工助学的经历,以增强学生自强自立的意识和体会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水平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化,学校在多年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基础上,于2013年起组织开展“生活、生存、生涯”(简称“三生”)劳动教育。
构建“三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勤工助学为劳动教育课程及劳动实践的主要载体,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构建贯穿人的“三生”劳动教育层次课程体系,把“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道德”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课程实践、创意创新创业实践等内容。分专业和个性化实施劳动教育,群体劳动教育和个体劳动教育相结合,特别关注残疾学生等特殊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实行“一生一方案”。
搭建“三生”劳动教育对接平台。赋予新时代勤工助学解决部分高校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问题的功能,设置勤工助学学分,搭建“三生”劳动教育勤工助学育人平台,完善市场机制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过程,从学校找企业,到企业找学校,到现在平台对接,老生带新生勤工助学,形成“勤工助学”的良性循环和自觉、主动参与的劳动文化。
南洋办学的初衷缘起于孩子,办学过程中致力于孩子们个性的塑造,在南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中,处处渗透、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是校园设计与建设,处处考量“学生为本、环境育人”的需要,“花园式单位”“5A 平安校园”“厦门影视基地”“福建省文明校园”“最美民办校园”等美誉接踵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