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适合的南洋教育
在二十年的办学实践中,鲁加升长期倡导并致力于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创新,对教育事业的研究与探索有着苦行僧般的执着与虔诚。他说:“教育事业是公益事业,也是爱的事业,需培育未来,要胸怀博爱。”
爱至上是南洋教育的根本,对所谓“问题学生”的纠偏改正与超常规培养是南洋学院一直以来遵循的原则。曾有一名来自祖国西北的失足少年,先后去了七个不同学校求学,均被拒之门外,最后被南洋留下就读。对此,鲁加升意味深长地说:“他还是个孩子,未成年犯错,提前两年出来就说明这孩子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他想学习,我们为什么不给他这个机会?谁会把自己的孩子拒之门外?教育者必须担起社会责任,教育好一个孩子,就是为社会积蓄一份积极向上的力量。”三年南洋学习结束,这位少年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事自信勇敢,被同学推选为学生会干部,而且取得合格成绩顺利毕业,成了一名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
还有一名农村学生,中学阶段沉迷上网,就读南洋电子商务专业后仍痴迷游戏,除了计算机课程突出,其他各科成绩都很一般。鲁加升得知这一情况后,特别嘱咐任课教师激发他特长课程的学习兴趣,发挥他在计算机方面的天赋,最终成功引导他投身游戏软件开发行业,大三校外兼职月收入就近万元,毕业时已成为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被国内一家知名企业高薪聘为部门经理,毕业当年年薪就达到20万元。
不抛弃,不放弃,也是鲁加升办学的初衷,多年来,在他的倡导下,南洋学院接收了不少一时犯错失足的青年学子,在学校的纠正培养下,在全体教师的呵护培养下,他们一个个都以优秀的成绩走向了社会,走上了人生的正轨,很多都成为了企业的中坚力量。鲁加升说,职业院校的孩子最缺的就是爱,多给他们一点爱,给他们适合的教育,他们都会变得优秀。
南洋学院对残疾学生始终给予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厦门本地女孩林婕,患先天性脑瘫,走路不稳,不能说话,生活几难自理。进入南洋学院后,她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和对未来生活的自信心,在校时即被评为“感动厦门十大人物”,毕业后成功到大国企厦门路桥集团就业。萧田男孩叶建凡,身无双臂,在校期间当选班级学习委员,参加多个学生社团,频频参加各类体育竞技大赛,至今已参加五次全程马拉松赛,成功挑战厦门—三亚、川藏线、新藏线等三次长途骑行,总里程达到 11000多公里,还以6小时46分的成绩顺利完成“超级铁人三项”比赛。身残志坚的事迹得到了国家、省、市等主流新闻媒体的海量报道。
在爱心教育上,南洋学院还重点把目光投向贫困地区,力争为贫困地区、重点灾区学生送温暖、伸援手。2011年,学校在闽东地区投放300名招生指标,全部招收免费生。2020年,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响,学校又减免50名湖北籍新生第一学年的学费,同时对贵州、甘肃、宁夏、青海、陕西等西部省份困难学生给予特殊奖励。
鲁加升说:“也许做企业,我可能赚很多钱。而办教育,我最大的盈利是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服务于社会,这是一个永远的回报,永远的精神享受。”“投身教育,就是播种希望、投资未来。”一席肺腑之言,道出他热心教育、爱心育才的责任所向、初心所在。
信息时代的教育,“学生为本,教师为梯”的特质与倾向更加明显,鲁加升提出建设“一所负责任的大学”、“办好一所负责任的大学,需要30年、50年、10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为此,鲁加升在学生管理与学生发展方面点滴用心,不断创新,具体体现在教育服务行为上,细化到学校建设行动中。
管理老师“严”当头,关爱学生“爱”满园。平日里,鲁加升对教师员工说得最多的话是:“假如你自己的孩子在这里学习,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若对自己的孩子这样做你会心安吗?”在南洋校园的每一个地方,都能感受到对学生的关爱。只要招聘教职员工,他再忙也要亲自面试考核,严格把关,他说他最关注的是“有没有爱心”。他还经常利用下班或周末休息时间走访学生宿舍,问询学生生活状况。他积极支持推行成长导师制和学生助理制,每年联系20名学生作为自己辅导的对象,定期与他们交流,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支持选派优秀学生做教职员工助理和公寓管理助理,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体验岗位工作实景,增强职场角色转换的能力。
鲁加升常说:“怎样看待学生,请什么样的人来培养教育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教育他们,是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创新的关键。”在他眼里,“只有不称职的教师,没有不成才的学生”“人人是才,人人皆可成才”。他的使命,就是通过创新教育实践,让“人人尽展其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