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访士
为了提升南洋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更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思想政治建设,2001年9月3日,鲁加升邀请原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原副会长、副部级干部李保义教授来南洋学院工作。
2001年6月,李保义教授刚从西北工业大学领导岗位上退休。他在西工大领导岗位上整整工作了17年之久,在教育经费短缺、人才流失严重的艰难局面下,领导西工大提升了四个台阶,最终让西工大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在教职工中实现了帽子、票子、房子、孩子、担子等“五子登科”的良好局面,解除了教职工的后顾之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学校的学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西工大的发展史上功不可没。62岁的李保义教授退休后,大有重担卸身的轻松感,他谢绝了学校的安排,谢绝了朋友的邀请,开始规划起神往已久的晚年生活。这时候,鲁加升拜访了这位曾经的老师、领导、同事、朋友,希望他能来南洋学院工作。鲁加升对李保义教授的敬重之情,不仅仅源于李教授是母校的领导,更是因为他把李教授看成了一位长期鞭策和教育自己的师长,他始终对李教授以“老师”相称。在李教授面前,鲁加升一口一个“老师”地叫,这本是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地对李教授的尊敬,却没想到,正是这个神圣的“老师”称谓打动了他,动摇了他不接受任何邀请的决心,“受人之邀,受人之托。”李保义教授最终答应了来南洋学院,成为南洋学院首位特邀书记。

李保义教授来南洋学院后,以半个主人的心态,立刻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建设中去,把在西北工业大学的艰苦奋斗精神带到了南洋学院,把他的全部精力献给了他心中的“第二母校”——厦门南洋学院。
建校之初,南洋学院先后辗转过六个教学分校,校区大多是作为厂房或别的用途建造的,有的院落狭小,有的房屋陈旧,有的只是个水泥框架,要改造成办学用房,就要保证强度安全,采光通风,供水排污、消防疏散等没有问题,办学用房还要设施配套,办公接待,教室宿舍、图书阅览、运动场地、食堂餐厅、浴室厕所、环境美化等缺一不可,这给改造装修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李保义教授虽然名为书记,但真正的工作内容除了党政思想工作之外,还担负了滨北、莲花、吕岭、何厝、仙岳等多个校区的改造工作。有时候租到房子,距离开学仅剩一个多月,工期很紧,只能晚上设计画图,白天组织施工,经过大家日夜兼程的努力,最终创造了南洋奇迹。李保义教授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宿舍刚刚粉刷完毕,早来的新生已经报到,宿舍里的床还没来得及安置妥当,他就带领二三十名教职工一起搬床板,一间一间地安床。有学生和家长拎着行李到了宿舍门口,看他老人家和年轻教职工一起挥汗如雨,深受感动,纷纷一起过来帮忙,南洋学院的团结精神从新生一进来就在这种教师、家长、学生三者的共同参与下逐渐形成,一点一滴汇聚成了南洋精神。
李保义教授从一个公办名校的领导变成南洋学院的一份子,很多时候也充当了工人的角色,但在这种艰苦创业的氛围中,他不但毫无怨言,反而迸发出了一种年轻的蓬勃的生命活力,他庆幸自己退休之后选择了南洋学院,参与了南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见证了一所民办高校迅速崛起的重要历程。生命的另一种体验,让他感受到了奇迹之下巨变产生的快乐,他的带头模范作用鼓舞了南洋学院的士气,也分担了鲁加升的重压,令鲁加升没齿难忘。在李保义教授的指导及协助下,鲁加升吸纳了公办名校的治学理念,将南洋学院的办学格局提升到了公办名校的同等层面,为南洋学院的后续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四处求贤访士的同时,鲁加升也十分重视南洋学院的人才招聘,现任南洋学院校长助理的李振杰就是南洋自主招聘培养的优秀干部代表。2002年,李振杰毕业于厦门理工学院,在校期间,他既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又是厦门市学联的副主席,毕业之际,像厦航和中国移动等大企业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他还是喜欢到高校去工作。正犹豫之际,恰逢学联换届开学代会,南洋学院团委书记陈朝毅作为南洋学院代表参会,与李振杰相识后两人做了一番交流,李振杰便对南洋学院产生了兴趣,而他当时在厦门理工学院的系主任兼任厦门市政协副主席,正好于前一周到南洋学院调研,对南洋学院的办学也很是推崇,于是便给鲁加升写了封推荐信,之后李振杰如愿来南洋学院上班。
尽管李振杰既是优秀毕业生,又有政协副主席的推荐,但鲁加升仍然对他一视同仁。李振杰与他同时进校的40多人一起,都毫无例外地成为了南洋学院新一批学生的生活指导员,与大家同吃同住,共同工作。“是金子总会发光,所有人来南洋学院,都要从最基层做起,南洋学院要给所有有意于学校发展的人才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只有优异者才能晋升,学校的制度和原则不能因为个别人而破例。”这种公平机制让李振杰看到了一个新生民办高校良好的办学秩序、严谨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运行准则,由此很快就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也找到了体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不久,李振杰就脱颖而出,走上了学生工作的领导岗位,一干就是将近二十年,如今已是校领导,成为扎根于南洋学院的典型代表和中流砥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