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芳华 | 第二十五期《潘懋元先生受聘学校顾问》

发布时间:2025-07-19 供稿: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分享至:

潘懋元先生受聘学校顾问

一所学校要办好,办出特色,“三才建设”是重中之重。首要一点是学校的领导者必须要有开阔的胸襟和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其次是要有满足办学需求的硬件条件;再次便是要有一批思想过硬、水平较高的管理干部和师资队伍。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学校才能在开拓进取中发展壮大。鲁加升深知:“一所民办高校的发展与进步,学生是命脉,而教育人才是基石,只有大量引进高校教育人才,才能激发学校的生命力,才能谈创新与特色。”

鲁加升教授与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督学柳斌(左)、著名高等教育家潘懋元教授(中)合影

因此,在办学之初,鲁加升便怀着无比崇敬与激动的心情前往厦门大学正式拜访他的精神导师潘懋元先生。将近二十年的期盼等待和心之向往即将实现的时候,鲁加升心里反而忐忑不安。尽管他几乎读过潘懋元先生的所有著作,也对他的教育理念深有研究,但仍对请先生助力南洋学院这事心里没底。在拜访之前,鲁加升又对潘懋元先生关于民办高校的看法和新高考改革的看法做了梳理,他觉得以先生之见,当不会排斥南洋学院,于是,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前往潘懋元先生的住处。让鲁加升意外的是,潘先生家中布置简洁,除了典藏云集的满墙书柜,并没有什么奢华的贵重物品,置身其中,立刻就会给人一种无处惹尘埃的超脱与宁静。先生微笑着接待了鲁加升,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矍铄的精神、敏捷的神思和举手投足间彰显的大师气度让鲁加升倍感亲切。

在交谈中,潘懋元说“一考定终身”违反了教育规律,新高考改革应该及时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大学,应该用多种方式来考查学生,高考成绩并不能显示出学生的兴趣及优势,对一个学生的考察不能完全根据学科分数,还要看其他方面的表现,比如说动手能力,会动手的人不一定分数高,分数很高的人,将来成功率未必高。“一刀切”会埋没人才,对培养创新人才不利,也不利于培养真正符合国家要求的人才。潘懋元先生对逐渐崛起的民办高校寄予厚望,让鲁加升大喜过望的是,先生竟然对南洋学院十分了解,也始终关注着南洋学院的发展,他说,正是南洋学院这样的民办高校的出现,才让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另一条腿走路的可能,解决了仅仅以高考成绩为准绳,以结果的公平掩盖了过程的不公平的招生现状。而南洋学院等民办高校,将招收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优势确定招生方式,而这种多元的学校才能培养出各种各样的胚胎。中国的高校改革就应该着眼于像南洋学院这样的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市场来检验高校教育的水平,而不是用成绩来评判。

鲁加升向潘懋元先生汇报了南洋学院的发展现状,潘懋元先生对鲁加升的办学理念给予了高度评价,当鲁加升提出要聘请先生为南洋学院的顾问时,先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笑着说:“多年来,教书、科研、行政、社会活动,多面‘作战’,我就是靠这个习惯和方法安排脑袋的,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也是我高等教育研究的另一条路,是责任也是义务。”潘懋元先生如是说,也身体力行,在南洋学院开办的第一年,就来到学校在一间十分简陋的教室里为全校教职工做了一场专题讲座,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此后,南洋学院继承和发扬了潘懋元先生的教育理念,将他研究总结出的“实践”教学法和爱是教育的“最高法”贯穿于南洋教育的各个层面。“实践”是贯穿教学始终的重要环节,潘懋元认为“高等教育学者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以教育实践检验理论。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鲁加升将潘懋元先生创建的“学习一研究一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运用到了南洋学院的专科生教育主体上,在南洋学院营造出了“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相互问难质疑”的中国传统书院中教师乐教、学生好学的学术氛围。由“爱是教育的‘最高法’”得到启发,鲁加升提出了“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的育人思想,要求南洋学院的所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具体帮助之外,还要以“方向上的指引、方法上的点拨及人格上的影响”对学生言传身教,循循指导。他常常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随声附和和事事反对都不是明智之举,高明的教育者应该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和创新意识,要敢为天下先,也要关注现实,要学会包容,深入浅出,不要刻意追求高深。”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