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芳华 | 第十三期《南洋之魂》

发布时间:2025-05-31 供稿: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分享至:

南洋之魂

由“特区实用人才培训学院”到“厦门南洋学院”,鲁加升足足用了整整5年的时间谋划筹措,这5年里,他既在商海中分秒必争地打拼,又在人潮涌动中独自沉思,仅仅从学校名字的变化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在酝酿创校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心焦虑和心态变化——这是一个由小到大的渐变过程;是一个由局促到宏阔的蜕变之旅;是一个由方寸之间衍变为国际之大的格局升级;更是鲁加升心路历程的真正体现——我们可以从“南洋”二字体会到鲁加升对过去经历的怀念和对学校未来前景的展望

 在认真写下“南洋学院”四个大字的时候,鲁加升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就像那块积压于胸口的巨石被他一笔掀开,天地猛然间无限广阔,生气盎然了

给学校取名为南洋学院,并不仅仅是为了好听,为了朗朗上口,也不是信口妙来的秒词佳句或是挖空心思翻故纸堆得来的,而是鲁加升经过漫长5年时间的积累、发酵而来的生命历程的浓缩

鲁加升明白,“南洋”二字从这一刻起,将会与自己的生命慢慢融合在一起。若干年后,人们必定会在提到鲁加升的时候同时提起南洋学院,而在谈到南洋学院的时候,必定不能跳脱鲁加升来谈论南洋学院创办的意义。因而,在他看来,他即将创立的学校一定要包含那个时代的特殊印记,这不单是他一个人的事业,或者也不仅仅是15位创校董事的事业,而是要为厦门经济教育社会发展做见证,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行性案例的一个样本——从一开始,他就对南洋学院赋予了超前而鲜明的社会意义,所以,在学校的命名上,他也是且行且想,且想且思

那么,何为南洋?在中国历史上,“南洋”是明朝到民国的几百年时间里,中国人对东南亚较深区域及其水向型附近区域的一种特定称呼,主要包括南亚的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海岸和印尼东方的澳洲北部即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以及菲律宾群岛以东的帕劳群岛等西太平洋群岛的广阔领域。早期,福建、广东一带的穷苦百姓为了养家糊口,因“经济压迫”而纷纷出洋,及至南洋在英国、荷兰殖民统治时期,南洋各国迅速开发,为了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可以为移民提供足够的免费土地和临时住房安置,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等,这种强大的政策吸引力,加速了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地到南洋谋生,那些或躲避祸事,或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命运的年轻人便成了移民的主力军。“下南洋”在福建、广东的闽粤方言中被称为“过番”,与“闯关东”“走西口”一样是中国近代史中人们为了谋生的一种迁徙

厦门位于福建沿海,自古就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口岸,厦门人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与南洋相似,再加之方便快捷,路途轻省,因而厦门人是下南洋的主力军,但下南洋者,无不是为了躲避灾祸或是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为的普通人,他们被选择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去南洋,希望以此来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而南洋成为他们的容身之所,成为他们对命运抗争的阵地

南洋对鲁加升的意义首先便是包容。对21世纪初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普通人,尤其是农村青年,上大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万人过独木桥,能达到彼岸者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只能被迫放弃理想,不得不被裹挟于历史的洪流之中而为生计发愁,他们就像那众多的下南洋者一样,漂流而无处借力,因而,在鲁加升看来,南洋首先就是这样的包容之所,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为农村有志青年提供一个命运转折的机会,为城镇有志青年提供一个成长成才的希望”。南洋学院就是这万千“不大会读书,但会做事”的学子通往成功彼岸的一艘巨轮。“南洋”二字正好暗合了鲁加升“给年青一代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和报效祖国的愿望与能力”的办学宗旨

其次,是为了纪念——纪念陈嘉庚先生的昭示。陈嘉庚的父亲是早一辈下南洋谋生者之一,陈嘉庚17岁那年,到新加坡帮父亲打理生意,成为新一代下南洋者,后来父亲经营失败,陈嘉庚只好像所有下南洋者那样艰苦创业,最终成为杰出的华侨领袖、大实业家。鲁加升借南洋二字来向陈嘉庚先生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当然,在厦门,像陈嘉庚一样从南洋回国而投身于家乡建设者亦不在少数,他们以满腔的爱国之情为祖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鲁加升在“南洋”二字中不但有对陈嘉庚的纪念之情,还有对反哺祖国建设的南洋精英的敬重之意。

再次,便是怀念——怀念自己在跌宕起伏的“下海”洪流中那段悲喜交加的生命历程。鲁加升自“下海”以来,时常怀念自己在西工大的美好时光。他的教育情结也随着商海沉浮日益增强。来厦门后,不管是当老总,还是当业务员,但凡在大街上碰见西工大的毕业生,学生们喊一声老师,他都会觉得无比亲切,这种精神慰藉是他创办学校的动因之一,而他从离开学校到重新回到学校的这段“下海”经历作为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段生命历程,对南洋学院的创办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下海”者,便是“下南洋”者,这两者在时代的变迁中,同样成为冒险与拼搏的代名词,“南洋”二字也是为了向自己致意

除此之外,南洋亦是鲁加升对自己理想与事业的展望和希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让中国迅速耸立于世界之林,南洋已然成为国际化合作交流的一种泛式概念,已经脱离了原有的地域限制。鲁加升从一开始,就对南洋学院的未来充满憧憬,他心目中的南洋学院应该是扎根于厦门的国际化大学,而不只是“一所普通的民办高校,正如他所设计的南洋校徽——广阔的海洋,雄鹰立于巨轮之上,展翅翱翔之势,雄鹰宽广的目光,瞭望的是更加宽广的世界舞台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