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大学梦
1977年,鲁加升最小的妹妹(老八)鲁晓芹出生,八个孩子的一个大家庭,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虽然家里对大姐和鲁加升的生活开支略有倾斜,但与同龄的孩子比起来,他们依然是班里的贫困生。好在住校生的日子大致相似。他们住在学校为了防地震而建的茅草屋宿舍里,夏天热得睡不着,冬天冻得瑟瑟发抖,周一从家里带的馍馍到周三就会发霉,学校的食堂勉强可以糊口……整个高中时代,在极为艰苦的学习条件下,大姐对鲁加升仍旧有着无微不至的照顾。
高考之前,鲁加升因为吃了发霉的馍馍,闹了20多天的肚子,临近高考的时候他已经浑身软弱无力,面黄肌瘦,连走路都打着摆子,所有人都为他担心起来,但鲁加升以他坚强的毅力和对学习的自信,在疾病中坚持学习。高考点设在王集乡中学,鲁加升和那些与他一样贫穷的学生一起,自己背着席子和被子,露宿在乡政府小平房的屋檐下,三天的高考,他每天饿了就用从家里带来的馍馍充饥,在蚊子的狂袭和炎热的天气中,鲁加升借着月光温习功课,他并没有感到艰难,他相信,从此之后,定会有一个湛蓝的天空任他翱翔。
意料之中,鲁加升没有辜负自己在那个年月里所受的苦难,他以高出重点线10分成为苏塘中学榜首的明星。
填报志愿的时候,多年来潜藏在内心的两个心愿--西安和飞机,让鲁加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北工业大学,考取了陀螺仪与惯性导航专业,成为苏塘中学那一届学生里唯一一个进入全国重点本科大学的学生。
大姐鲁凤梅第二次高考仍然落榜,这成了鲁加升多年郁结于心的一大遗憾。而鲁凤梅在为自己感到失落的同时,也为弟弟鲁加升的金榜题名而无限自豪。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鲁加升蹦跳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的脚步那样轻快,心情那样舒畅,四野的风徐徐吹来,拂过他的脸颊,拂过他的头发和衣角,他嗅到了迎面而来的花香,听到了欢歌笑语的鸟鸣,那天空啊,蓝得和大海一模一样。而事实上,当几十年后鲁加升回望18岁之前在农村老家的生活时,他反而觉得他所经历的鲁井崖时光仅仅是他与亲人们所共同面对的一段特殊的生活上的困难时期而已,尽管在那个年代,他确实是切身感受到了生活的种种艰辛和无奈,但也只能说那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经历的一段困难时代,这种困难落于个体生命中却又因着受众群体的巨大相似性而无法凸显个人人生的不幸,在既定的生命模块中,却并没有迥异于他人的更加超脱的苦难,所以,相较而言,苦难和不幸便不显得那么明显了。在鲁加升看来,人生其实有很多比缺衣少食更加困难、更加让人不可名状的事。
1979年,离开鲁井崖到古城西安求学的鲁加升,在见识了城市的繁华之后,经历很多人生十字路口的时候,他总会觉得,人生的选择比缺吃少穿重要百倍: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们又如何才能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而与他在鲁井崖时代的困难相比,这一切显得更为重要。
做什么?如何做?这是鲁加升在几十年来的砥砺前行中不懈追问自己的两个难题,也是他后来不断告诉南洋学子的两个哲学命题——想明白了,做好了,便成功了。除此再无捷径。
但在童年和少年时代,鲁井崖的艰辛经历,还是一直跟随着鲁加升,激发了他的斗志,通过怀念而不遗余力地对命运的抗争,让他与自己人生的理想状态越来越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加升对鲁井崖反而充满了感激与眷恋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