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学校
自那场大病之后,鲁加升住回到了自己的家里。爷爷去世后,父亲为了方便照顾奶奶,让奶奶也搬回家住。1975年,鲁加升小学毕业时,将满14岁,那一年,大姐(老大)鲁凤梅已经16岁了,随着孩子越来越多,家里的境况也越发艰难起来。14岁那年,鲁加升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柴胡学校读初中。柴胡学校距离鲁井崖五里路,鲁加升与比自己高一级的姐姐同步上学,早出暮归。这时候,鲁加升开始发育,饭量也一天天增大,“小毛”的形象略有改观。那时候初中是两年制,作为高年级的姐姐经常将自己抢到的开水给他喝,很多时候还会把细面馍馍给他吃,自己吃粗粮。从这时候起,大姐就成了鲁加升学习生涯中的坚强后盾,他甚至说,他能考上大学,是因为大姐将家里的细粮节省下来让他吃了。
初中的日子,因为家里的孩子太多,鲁加升为了方便看书学习,经常去和队里牛棚值班的人住。日子倒也快乐自在。
柴胡学校的两年时光,鲁加升刻苦学习,每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甚至高他一级的大姐有不会做的题,他也能一起讨论,因而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从此,他的孤独感慢慢减轻,对生活的热情也与日俱增。
鲁加升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成了鲁井崖村往后多年学生中的一个标杆,老师们以他为榜样来教育和激励后来者。鲁加升在学校的光环给渐次入学的弟弟妹妹们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和“困扰”,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在与哥哥的比较中受到了影响,对大哥鲁加升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并愈演愈烈,鲁加升成了兄妹们的榜样和代表。总有老师会在他们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与鲁加升当年比,他们一面羞愧于自己的成绩,一面又充满了自豪。及至老六鲁加超入学,才受到了“公正”的待遇,他以与大哥一样的优秀,兄弟两人续接了“学霸”的称号。

万物复苏,一个新的时代正式开启。1977年,16岁的鲁加升初中毕业,朝气蓬勃的他展开双臂与这个崭新的世界拥抱。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激情,想看世界,哪怕当时并无支撑梦想的财力。
既然没钱,那就去赚钱。这是一个极为大胆的设想,在那个年代,经商赚钱大多是投机倒把的行为,胆小的人从来不会在这方面动脑筋。但那时候,历经十年运动,自上到下恢复生产的期盼十分热切,很多人都背地里偷着做生意,监管部门也不再那样严苛了,但总归是没有完全放开,出门做生意还是很有风险的。那时候,自行车是“贵族用品”,但因为是计划经济,有些想买的人拿着钱也买不到,堂兄及小学老师鲁加明之前听人私下里说过大城市里可以通过特别渠道买到二手自行车,带回来一辆就可以赚二十几元钱,那可是一个民办教师差不多一年的工资。鲁加升听后大喜,当时就要一起去贩卖自行车,堂兄也同意带上他。放假后,同村三人相伴,先坐汽车,再转火车,再坐汽车,经徐州、蚌埠,辗转到了安徽淮北市,由于本钱紧张,他们只好每人买了一辆旧自行车,然后一路从淮北市骑回了长埝。自行车很快就出手了,他们赚得了人生第一笔“大钱”。这次经历,改变了鲁加升早期学医的理想,他发现,要改变家庭的困境,就要在“经营”二字上着手,只有积累了财富,让全家人吃饱穿暖,才能更好地谈梦想。从这时候起,经商的念头就在他脑海里深深扎下了根,一有时机,他总想要去试一试。他隐约觉得,很快,做生意将不再是一项令人担惊受怕的事。
这一年,鲁加升顺利考上了高中。正当鲁加升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犹豫徘徊的时候,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犹如一道曙光向他袭来,照亮了他的人生。
这一道高考的闪电迅速击中了鲁加升求学的神经,他无比激动地投入到高考的备战中。半年后的1978年的秋天,第二次高考启动,应届毕业的大姐鲁凤梅报名参加,遗憾的是她未能如愿。正读高一的鲁加升建议大姐复读一年,来年再考,鲁凤梅听从了弟弟的建议,和鲁加升又一起同读了一年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