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芳华 | 第一期《鲁井崖的小毛》

发布时间:2025-03-29 供稿: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分享至:

鲁井崖的小毛

1961年农历七月初五,鲁加升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长埝大队鲁井崖(yái)村出生。鲁加升出生的时候,大姐鲁凤梅才刚刚学会独立吃饭,他的出生对在饥饿线上挣扎的鲁家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因为鲁加升不像自己那样生于异地他乡,父亲便给他取名“鲁家生”。那是三年困难时期,母亲根本没有足够的奶水应对两个孩子的口粮,只好用杂面稀汤喂养,等鲁家生勉强可以进食的时候,就和大人一样吃杂面菜疙瘩饭,因为长期营养不良,鲁家生小的时候骨瘦如柴,形似小猫,村里人就给他起了个小名叫“小毛”,以至于忘了他真正的小名——家生。“小毛”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上小学后才渐渐被鲁家生三个字替代。

鲁加升3岁的时候,家里的第三个孩子——鲁加升的大弟弟鲁加坤出生,为了解决住房紧张的问题,鲁加升被母亲送到了大奶奶家与大奶奶同住。

鲁加升的爷爷共弟兄二人,爷爷排行第二。兄弟间和睦融洽,互帮互衬。大爷爷年轻时勇武有力,深受乡邻们赞赏,可他在婚后不久便因病逝去,独留年轻的妻子孀居。大奶奶中年的时候领养了娘家侄女与自己作伴生活,鲁加升叫她姑姑。鲁加升的童年时代就一直和大奶奶、姑姑三人生活在一起。鲁加升对大奶奶的感情极深,他离开了鲁井崖,心心念念的总是孤苦伶仃的大奶奶。大奶奶和姑姑对他倍加疼爱,衣服破了大奶奶给他补,有好吃的也给他留着。在大奶奶家,鲁加升的生活相对好了起来。

1969年,8岁的鲁加升进入长埝小学读书。第一天书刚拿到手,他就在书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鲁家生”三个字,这令老师和全班同学大为惊讶。班主任是个刚从学校毕业、二十出头的民办教师,他将鲁加升的课本让全班同学传阅,并对他大加表扬,这令鲁加升对读书一下子有了兴致。随后他的表现让老师们很是欣喜,因为他在数学方面有天分和他去过北京见识比较广,再加之每次考试都能拿到满分,这让长埝小学的老师们对鲁加升赞赏有加,他因此而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

8岁那年的秋天,身为生产队队长的父亲回家后,为村里人外出卖菜不会算账而懊恼。鲁加升听说了父亲的烦恼后,向父亲毛遂自荐,说可以跟着去卖菜,帮着算账收钱。父亲想让他长长见识也好,便答应了。于是,连着几个周末,鲁加升都和村里人一起拉着架子车到集市上去卖菜,小家伙快速而准确的计算吸引了路人,每次菜都很快就卖完了,而且还比以往得的钱多,同去的人一再地夸他是神童。鲁加升第一次尝到了知识的乐趣和力量。于是更加勤奋地读书,学完了自己的课本,就去看姐姐的课本,假期的时候甚至还看姑姑的课本,广泛涉猎知识令他眼界大开。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鲁加升得了肾炎,不得不因病休学一年。借着长期自学的良好习惯和对高年级知识的广泛猎取,鲁加升靠阅读度过了一年漫长的寂寞孤独时光。

疾病让一个孩子临近尾声的童年陷入了无边的昏暗,而阅读却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那个年代,书是最难得的贵重东西,鲁加升起先看的是姐姐和姑姑的课本,他对自然和历史颇感兴趣。等他读完了,就去找别的书,父亲拿回来的报纸成了他日常阅读的主要对象,但他仍然不满足,就跟关系要好的同学去借书,晚上在油灯下读。在阅读中,鲁加升渐渐对自己的家乡、对睢宁、对徐州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的家乡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他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而自豪。

上一篇:下一篇: